挥毫依旧爱狂风
挥毫依旧爱狂风
余才疏学浅,然酷爱丹青诗文,故弄风雅,借以舒臆传情。几十年耕耘不觉其苦,自学不倦,诗书画印中最爱书画。在这洋洋画海百花齐放的群芳谱里,余对竹情有独钟,竹对人类的贡献功不可没,人的起居住行都离不开它,人民喜欢它的气质,与我们民族的审美情趣有某种吻合。竹虚心有节,一身清气,傲骨迎风,四时不改本色,文人画家借物比兴。竹的性格经霜历夏,壮志凌云,飒然清风。吴稹题画竹写道“亭亭月下竹,挺挺霜中节。寂寂空山深,不改四时叶。”致使历代文人墨客对它兴趣更浓,为它作歌添赋。
竹是君子。东晋王羲之之子王子猷曾经居住在一个空宅之中,叫手下人种竹,有人问他,暂住为什么要种竹,他指着竹子说“何可一日无此君也”。魏晋时的七位文人山涛、向秀、阮籍、嵇康、刘伶、阮咸、王戎,他们都爱竹,常以竹为伴,或歌或赋,流觞曲水,畅饮高歌,后人称“竹林七贤”。竹,它伴姜尚于渭水河畔,奠定了周朝八百年基业;它随严子陵寒江垂钓,流芳千古。有诗云“修竹不奉编筐篮,为使后人做渔竿。虚心之上有骨节,待到酒宴论圣贤。”故称竹有君子之风。
竹是英雄。宋代抗金名将岳飞在赞颂关羽诗中写“不谢东君意,丹青独立名。莫嫌孤叶淡,终究不凋零。”写出了关羽与竹有共同的性格,有大无畏的英雄气质。张子房为了汉家霸业,用竹制的洞箫吹散了霸王项羽的八百万子弟兵。近代史上毛泽东领导的农民起义军用竹制的梭镖在井冈山与国民党反动派进行了顽强的斗争,直至胜利。竹堪称英雄也;板桥诗云“惟有竹枝浑不怕,挺然相斗一千场。”是写竹之勇也;李方膺句“自笑一身浑是胆,挥毫依旧爱狂风”。是写竹之放也。
竹是美人。元代诗人贡性之写道“美人环珮玉玲珑,骑得青鸾下碧空。寂寞湘魂招不返,凤萧声断月明中”。竹中有“湘妃竹”。传说远古时期舜帝为拯救江南黎民,铲除妖孽,苦战数月,累死于湘江。舜的两个妃子娥皇、女英痛哭九天九夜,因悲伤过度而死,化作斑竹。人们为了纪念他,遍种此竹,并取名“湘妃竹”。
竹是君子,竹是英雄,竹是美人,人民爱竹。历代文人雅士对竹的讴歌、写照不胜枚举,名家辈出。余是画家,所以单从画竹方面以述己见。历代画竹中在手法上有两种:一是勾;一是写。“勾”就是用线勾,简称双勾。这种手法起源较早。“写”是不用线勾,而是用笔去写,如写字作书,单用墨而写之,称墨竹,用朱砂写称朱竹。画竹中墨竹最为盛行。
墨竹起源于唐,盛于宋,光大于元明,历代都有高手佳作,至今盛行不衰。它以秀劲挺拔特殊美的魅力启发了画家的创作灵感。唐王维、吴道子都是画竹的高手。苏轼在《王维吴道子画》诗中说“门前两丛竹,雪节贯霜根。交柯乱叶动无数,一一皆可寻其源”。宋代文与可的墨竹“疑风而动”,他在用笔上和写草书一样,下笔如风雨,以书入画,用墨有浓淡,他主张意在笔先,胸有成竹。作画时要“振笔直遂,兔起鹘落”。“不专于形似,而独得于象外”。苏轼评文同的画竹进一步人格化了,他说“风雪凌厉,以观其操,崖石荦确,以致其节,得志遂茂而不骄,不得志瘁瘠而不辱,群居而不依,独立而不惧,与可与君,可谓得其情而尽其性矣。”他说文同画竹得竹情竹性。文同自己也说竹之为物“虚心异众草,节劲逾凡木”。它是怀着爱慕竹之节操的心情来画竹的,所以他画得竹超凡脱俗。
王绂、夏昶明初写竹大家,继承前人严谨秀丽,但守法有余,创新不足。从明代整个时期看,还是在写意和笔墨上的追求为主流。陈淳、徐渭、唐寅、归昌等笔力劲健,墨色焕发,各有千秋。到了清代初年,石涛集前人之大成,笔墨形神兼备,气势磅礴,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郑板桥看到石涛的画后,赞曰“甚矣,石公之不可及也”。石涛为墨竹开辟了一个新纪元,他就是扬州画派的开拓者。李方膺的狂放恣肆、金农的古拙清新,各领风骚。独板桥道人取众家之长独创一格。有诗曰“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都是他的匠心独具,独辟蹊径的艺术写照,再加上他为官清正,视民如子,题画中写道“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更增加了人民对这位老画家的崇敬。当今的官场如果多几个郑板桥,我们的社会更加灿烂辉煌,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
近代吴昌硕、齐白石将金石书画结合起来,用羊毫长锋、缓慢行笔、以洗古人做作之气,把笔墨推向了一个新的高潮。
墨竹的代代相传和盛行,是它集中了绘画美和书法美于一身。古人把画竹叫做写竹。赵孟頫诗“石如飞白木如籀, 写竹还应八法通, 若也有人能会此,须知书画本来同。”墨竹是书法的绘画,也是绘画的书法。所以看一幅画中,难以分高下时,你可以看上面的题款,如果字画都是出自一人之手,那么字好画自然也好,但不能一概而言,古人曰“善画者必善书”。善书者不见得必善画是也。
要画好墨竹,不仅仅有书法功夫,还需要人品、道德、学问、阅历上的积累,气质、风度上的修养,更重要的是长期的苦练,日积月累。余在题竹中写道“天天画竹买清风,年年做客北京城。高雅要多钱要少,辛苦最是做画工。”画竹也和写字一样要天天练。古人说“一世兰,半世竹”。不要看画兰竹时信笔拈来,意笔草草,没有几十年的功夫是站不住的。“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洒夜深思。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 这是板桥一生画竹的心得体会。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我们要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勇攀高峰,把墨竹这一传统而古老绘画题材创作出一个崭新的面貌给后人。
二00四年六月二十六号王舜来于又一村